新闻动态
2025-06-25 19:49 点击次数:101
作为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,大英博物馆坐落在英国伦敦新牛津大街北侧的罗素广场。它不仅历史悠久、规模宏大,而且展品种类繁多,数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800多万件。这个博物馆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,凭借其丰富的藏品和深厚的文化底蕴,它已经成为了全球文化遗产的象征之一。
大英博物馆成立于1753年,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,馆内展品令人目不暇接,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令游客们叹为观止。然而,作为中国人,对于大英博物馆的存在,我们却感到深深的不满。尤其是其中有五件珍贵的文物是来自中国,而这其中的三件更是极为重要的国宝。自新中国成立以来,我们多次提出要求希望能将这些文物归还,但大英博物馆始终拒绝。特别是其中一把汉代宝剑,长度达85厘米,出土于公元前3至2世纪,这把剑不仅是现存唯一的櫑具剑实物,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,珍贵程度难以估量。
展开剩余80%那么,这把汉代櫑具剑为何如此特别呢?中国的铸剑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,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。我国出土的最早青铜剑叫做“鄂尔多斯直柄匕首式青铜短剑”,它尺寸较小,前端尖锐,两侧开刃,形状有点类似今天的长匕首。青铜剑从商周时期开始流行,很快成为古代贵族和武士的象征。随着时间推移,到了汉朝,铸剑技术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峰。
在1990年,河南三门峡的虢季墓中出土了一把玉柄铁剑,它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铁剑,制作时间大约在公元前8至9世纪。与青铜剑相比,铁剑不仅更为锋利,而且更加轻便,但它的缺点也显而易见——易生锈。到了汉朝,“百炼成钢”的技术出现,解决了铁剑易生锈的问题。这项技术通过不断加热和锻打生铁,使剑身既坚硬又富有韧性,并且经过数百次的折叠锻打,铁剑的表面会形成美丽的纹理,既具观赏价值又能保持刀锋的锋利。
这些剑不仅仅是士兵们的武器,它们更是贵族和王室身份的象征。比如说,汉朝的名将韩信,在生活极为贫困、连饭都吃不上的情况下,仍然坚持佩剑而不弃。尽管他衣衫褴褛,但剑却是他心底最坚守的骄傲,代表了他不屈的精神和身份的象征。
然而,在汉代,櫑具剑是属于顶尖贵族或者皇族使用的特殊兵器。根据《汉书·隽不疑传》记载,櫑具剑是一种制作精良的武器,它不仅剑身坚硬锋利,其鞘和剑柄也都经过精雕细琢,装饰华丽。这类剑因其复杂的制作工艺而极为稀少,只有最顶级的铸剑大师才能制作。为了打造一把櫑具剑,锻造师通常需要十几年时间,因此即便是铸剑大师,一生也只能打造出三四把。
随着汉朝的灭亡,櫑具剑的铸造技艺也渐渐失传,至此,真正的櫑具剑再也没有人能制作出来。经过数百年后,我们唯一能见到的櫑具剑,竟然是由大英博物馆所收藏。而且,它并不在中国,而是在遥远的英国。
据史料记载,这把櫑具剑在传承过程中曾由中国历代帝王保藏。直到清朝时,这把宝剑最终被移至圆明园收藏。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攻占时,宝物被洗劫一空,这把汉代櫑具剑也在其中。运回英国后,它被随意与其他战利品一同存放。尽管当时的英国士兵并不知晓这把剑的历史意义,它最终却被收入大英博物馆。此时,英国专家开始认识到这把剑的独特价值——它是唯一存世的櫑具剑,无可替代。
然而,随着时间推移,大英博物馆对櫑具剑的展览逐渐受限。即便是其他文物,也大多被锁在博物馆的高级保险库中,只能在特定时间、特定条件下展出。新中国成立后,我们曾多次请求归还櫑具剑,但英国方面一直以各种理由拒绝。甚至在近年来,当我们再次提出归还请求时,英国竟要求提供证明材料,要求我们明确剑被带走的时间、情况及其状况。这些要求显然不切实际,英国这样做无非是出于故意刁难。
大英博物馆之所以不愿归还櫑具剑,主要有两个原因。首先,它意识到这把剑的无价之宝。即使学者估算其价值为十亿,但事实上,它的价值远远无法用金钱来衡量。第二个原因则是源于英国的霸权思维。英法联军掠夺了圆明园的文物,然而他们却从未承认自己是掠夺者。即便是站在“自由”“民主”旗帜上的英国,也没有反思自己在世界各地的侵略行为。
我们遗憾地发现,世界上不少重要的中国文物如今都不在中国,它们流落到世界各地,其中包括世界四大博物馆的法国卢浮宫和美国大都会博物馆。虽然新中国经过多次努力成功追回了一些国宝,但依然有许多文物遗失在他国。而相比之下,故宫博物馆之所以未成为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,正是因为它坚守原则,只展示属于中国的文物。
发布于:天津市Powered by 彩票为什么不能刷8码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